首页 > 教育资讯 > 正文

古代的“异地高考”:白居易曾跑到安徽参加科考 清朝竟也有高考移民 在一些地区想考秀才比登天难

2025-03-21 19:29:40 | 35教育网

古代的“异地高考”:白居易曾跑到安徽参加科考 清朝竟也有高考移民 在一些地区想考秀才比登天难相关内容,小编在这里做了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古代的“异地高考”:白居易曾跑到安徽参加科考 清朝竟也有高考移民 在一些地区想考秀才比登天难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的“异地高考”:白居易曾跑到安徽参加科考 清朝竟也有高考移民 在一些地区想考秀才比登天难

古代的“异地高考”:白居易曾跑到安徽参加科考

有些高考生不在自己的户籍所在地高考,而是到另一个地域去高考,被称为异地高考。当今的异地高考,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城市新移民的子女升学障碍;另一方面还指向高考录取公平问题,因为异地高考可能会有低分录取的优势。

其实,异地高考并非当今的产物,幅员辽阔的中国在古代就有了“异地高考”。

从隋唐起,以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给了平民更多上升的机会。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首都即京兆府(长安)录取的名额大大高于其他地区。

在唐代,国家级考试不分地区录取;地方考试按州的大小选拔考生,一般州的名额为两三人,而长安每次都多达数十人,甚至有时超过百人。这在柳宗元的《送辛生下第序略》可见:“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

宋代也有录取名额严重失衡的问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写给皇帝的信中说:“东南州进士取解者,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两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

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意思是录取率低的州100:1,录取率高的州10:1。比例之悬殊,令人惊诧。

在录取比例悬殊的地域中,京城一直扮演着“低分洼地”的角色。以嘉佑五年(1060年)为例,首都开封府的解额(通过地方考试选拔参加国家考试考生的名额叫“解额”)是266人,而陕西只有123人,广东只有84人;而且,国子监108人的解额,并不算在开封府内。

国子监加开封府的考生,在国考中登科的人数,占到全部考生的一半左右。

在清代,顺天府(北京)的举人名额也一直是全国最高的,同治元年(1862年)顺天府的名额是185人,文化大省浙江只有152人,广东省为102人。

京城的录取名额,超过任何一个大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科举制终结。

正因为如此,有些考生就动起了异地考试的脑筋,冒天下之大不韪,到录取名额多的地方参加考试,以增加录取的机会,从而走上仕途改变人生命运。

但是,古代参加异地考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唐代,法律规定,参加科举考试的所有考生,必须要在本人户口所在地报考。

因此,异地考试只能“暗箱操作”,不被他人所知道。如中唐着名乐天派诗人白居易就是异地考试的一员。白居易的祖籍在陕西,后来迁到陕西省渭南县下邦镇。

按道理,白居易参加考试应在渭南县,但是却在安徽宣城参加考试。为何白居易要冒犯法的风险?因为安徽的录取率要比陕西高。

在古代,也有违规异地高考不用受处罚者,用现在眼光来看,大概可以算作“开后门”。唐代大诗人王维籍贯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而他却在录取率最高的京兆府参加科举考试。

原因是他具有弹琵琶才艺,在一次偶然展现才艺的时候,令某公主陶醉。公主出面疏通关系,终于使王维能够如愿以偿“光明正大”地参加异地考试。

古代的“异地高考”:白居易曾跑到安徽参加科考 清朝竟也有高考移民 在一些地区想考秀才比登天难

清朝竟也有高考移民 在一些地区想考秀才比登天难

何谓“学额”:政治资源的空间分配

清代学额,简单一点讲是指童子试(院试)录取的府州县生员(俗称“秀才”)的名额。清代科举制度基本沿明制,但是吸取明代的教训,对学额制度进行改革。它对各级学校每一科录取的新生实施限额。考生没有取得功名之前称为“童生”,考生入学后称“生员”。生员分为廪膳生员、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廪生、增生是岁科两试中按名取前列者,每月有廪膳费,刚录取入学的生员称附生。

中国古代学额制度是政治资源空间配置的重要载体。学额的分配实质上是国家资源和权力在基层的分配。清代“科举必由学校”,然入学有定额,即学额所限。正因如此,在清代,学额堪称第一等重要的社会资源,成为各地、各方争夺的目标。秀才是清代基层绅士的主力,入学,成为秀才(生员)是获得进身和入仕的第一道门槛,意味着摆脱了“民”的身份,拥有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特权。

顺治九年,各地学宫立卧碑文:“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康熙九年,礼部题准给予生员一些优恤政治待遇:“生员如果犯事情重,地方官先学政,俟黜革后治以应得之罪。若事讼小事,发学责惩,不得视同齐民,一律扑责。”

清朝的最后一位科举人钟毓龙谓:“秀才对长官,别于平民者三事:一、但须长揖,不必下跪。二、自称生员,不称小底。见知县称父台,见知府称公祖,不称老爷、大老爷。三、非先咨请斥革,即犯法亦不能用刑。”虽然生员见知县、知府可以不称老爷,但平民百姓却必须称生员为“老爷”,所谓“举贡生监,无不老爷”。成了生员就意味着步入绅士阶层。同时,若进一步参加科考,中了举人,则进入官绅阵营。举人之出路,自以得中进士为正途。若会试屡屡不中,则尚有两出路,谚所谓“头顶知县,脚踏教官”。

正因为如此,众多士人耗尽毕生精力也要入学。据张仲礼统计分析,19世纪平均一个县的童生数要略高于1000人而学额却只有区区几十。 35教育网

分配原则:文风高下,钱粮丁口多寡

学额的重要性已如上述,清 *** 对于各府州县学的定额原则,在《学政全书》、《会典事例》等政书中只有简单的一句话:“顺治四年,定各省儒学,视人文多寡,分为大、中、小学。”商衍鎏先生结合自己科场切身经历写成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则加上了钱粮丁口,称:“每县学额,按文风高下,钱粮丁口多寡以为差,分为大、中、小学”, 并在《序例》中说清代科举制度“多承明制”。清人福格亦曰“按其地文风盛薄而定”,并谓“考此制准乎明季之法”。文风高下的内涵除了指中举、中进士人数,还包括应考童生人数,钱粮丁口则指地方的人口和所交赋税。

学额的分配

清代对学额的厘定始于顺治四年。据嘉庆《钦定学政全书》载,该年“定直隶、各省儒学,视人文多寡,分大、中、小学;取进童生,大学四十名,中学三十名,小学二十名”。同时还确定廪膳、增广生员的数量:“直省各学廪膳生员,府学四十名,州学三十名,县学二十名,卫学十名,增广生员名数同。”当时清廷入关不久,百废待兴,这一额度可能有点过于优待,因而仅过10年便对此做出了调整:“顺治十五年题准,直省取进童生,大府二十名,大州县十五名,小学或四名或五名”。但这次调整似乎又有点过于苛刻,尤其是对低端的学校,于是12年之后做了第二次调整:“康熙九年题准,各直省取进童生,大府州县仍旧,中学十二名,小学或八名或七名”。这次调整虽然只针对小学,但其额度增幅较大,对于提升文化的普遍水准显然是十分有益的。

康熙的这次调整看来还是比较有成效的,直到半个世纪之后雍正才又重新调整:“雍正二年奉上谕:我圣祖仁皇帝寿考作人,六十年来,山陬海蹋莫不家弦户诵,直省应试童子人多额少,有垂老不获一衿者。其令督抚、学政会核人文最盛之州县,题请小学改为中学,中学改为大学,大学照府学额取录”。此后,清代各府州县学额等级总例没有变化。

此表反映的是全国总体的情形,就长江三角洲地区而论,上述总例基本上不起太大的作用。正如李世愉先生所言:“由于各地文化事业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实际上的学额在某些地区还是有差异的。”乾隆《江南通志》记载,“国朝顺治五年定额,府学六十名。”不仅府学,顺治五年江南各州县的入学额例也与上述全国总例有所不同。乾隆《江南通志》载“大学四十名,中学二十五名,小学十二名”,中、小学均较全国总例稍低。

而当顺治十五年全国学额大幅下调之际,江南一带明显表现出了较高的相对水平。乾隆《江南通志》载,该年“定额府学二十名,大学十五名,中学十二名,小学八名”。与全国总例相比,府学、大学、中学相同,而小学高出接近翻倍。不言而喻,就学校数量而言,各类学校中为数最多的正是小学。江南一带学额总量之偏高可想而知。康熙九年全国学额总例稍有反弹,唯一的变化正是将小学由4-5名提高到7-8名,亦即以江南此前的水平作为全国通例。

康熙二十八年,在全国学额总例并无变动的情况下,江浙的学额再次上浮。据《钦定学政全书》所载,该年奉上谕“江浙人文繁盛,增广入学额数”,结果议准“小学十二名,中学十六名,大学二十名,府学二十五名”。这一调整等于已经将半个世纪后的学额上调幅度提前兑现了一半。而后来那次学额上浮,并非全国整齐划一,其适用范围只是“人文最盛之地”;从乾隆《江南通志》的记载可见,这一带正是该政策的实施地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总例”、“通例”只是一个政策性的平台,并不是决定学额实际的唯一因素。在这一基础上,还有两种措施可以导致学额的增广。其一是恩广,即每当朝廷有大典或喜事,由皇上下恩诏临时增广一定的学额。另一是捐广,即当国家危困、需财孔急之际,往往通过开捐的手段让地方输财以增广学额,特别是平定三藩之乱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大规模的捐广学额。

学额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 *** 控制地方社会的有效手段,要提高取额等级十分困难。整个清代,除制度性的普调外,极少地方能提高取额等级。与此同时,不提高学校等级,仅增加学额少许,也绝非易事。然增广学额是各地的普遍愿望,只要有机会,如辖境调整、户籍变更之类,各地都会充分利用,务求增广。

关于古代“高考”

35教育网(https://www.35shipin.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关于古代“高考”的相关内容。

民间传说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
故事大全我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古代“高考”:
古代乡试即为“高考”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乡试也称多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乡试为全国性考试,也是科举的第一级考试,全省考生统一集中到省里考试,因此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要想参加这个古代“高考”,比现代难度大多了。就明清规定而言,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乡试的,首先得通过小试,即俗称的童子试,成为秀才后才有可能。秀才还要通过岁试、科试,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科试在乡试之前举行,可以看成是乡试的预考。通过科试的秀才被允许参加古代的“高考”乡试。如果科试没有通过,则叫“落海”,落海者尚有一次补考的机会,称为“考遗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便可以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了。因为会试的考场设在京城,故有“进京赶考”一说。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获得参加最后、也是最高级考试廷试的资格。
古代“高考”时间是哪几天
乡试在南宋赵构(高宗)当皇帝以前,全国并没有统一时间,多安排在当年秋季,南方少数省份则安排在六七月份举行。时间不统一,给考生异地冒名顶替、再考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堵封漏洞,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赵构诏定了全国统一考试时间:阴历八月初一统一锁院,禁止随意出入考场;阴历八月十五统一开考。从此,科举考试有了全国统一考试时间,这也是现代高考时间“全国统一”的源头。
元代头场日期比南宋提前了3天:一、二、三场的开考日期分别是阴历八月的十二、二十二、二十六。明清两代头场开考时间又比元代提前3天,一、二、三场的开考日期分别是阴历八月初九、十二、十五。因为乡试固定在秋季举行,故又称“秋闱”,预考多安排在当年的二三月份。
考三场持续九天七夜
江南乡试多在秋季举行,即“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
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
科考在当时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当时的号舍一律南向成排,长的有近百间,短的也有五六十间,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间行路,白天饮水之用。考试期间伙食由考生自备。因为乡试时间较长,加上天气闷热,饭菜很快就会变质,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带干粮充饥。
经常有考生意外死亡
号舍左右两壁砖墙在离地一二尺之间,砌出上、下两道砖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层木板。白天考试,上层木板代替桌案,下层木板为坐凳,供考生坐着答题,夜晚取出上层木板并入下层,用来当睡觉的床。但因号舍长度只有四尺(相当于1。33米),人睡下去连腿都无法伸直。而且号舍没有门,考生需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防风雨。
在考试的九天七夜里,考生答题和食宿全在号舍里。在每排号舍的尽头有一间粪号,谁去上厕所不能说话,只能用牌子来表示,牌子正反两面都有字,一面写着“入静”,另一面写着“出恭”,现在还有不少老年人以“出恭”指上厕所,就是由科举而来。
由于秋闱时天气非常炎热,考生们吃住全在狭小的号舍里,因此,经常有考生因中暑生病、食物中毒导致意外死亡,还有的则是被藏在号舍屋檐等处的毒蛇咬死。
考生作弊防不胜防
为防考生在食物中夹带作弊答案,在进考场时,卫兵会用刀将糕点全部切成一寸见方。最后一道叫龙门,如果最后查出夹带违禁品,则前面两道门的兵丁都要被治罪。而违禁的考生则将被革除一生的功名,即一辈子不可以再做官,还要被捆绑在贡院门前的木柱上示众两个月。但由于科考事关仕途官运,作弊就成了科考挥之不去的阴影。
江南贡院发现过飞鸽传书,当时有考生家里训练了只鸽子,鸽子晚上就飞进考生的号舍,考生把考题写得很小,拴到鸽子腿上带回,家里请了答卷高手,然后让鸽子再送进考场。家人为了提醒考生不要抄漏了,就在正面的下方注了“背面还有”几个小字,哪知这位老兄竟也照抄不误,结果被考官发现。
最年长的考生为103岁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应该都会对“范进中举”印象深刻。其实,古代由于对士子参加考试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政策,无论什么年龄层的都可以报考。但因考试所涉“四书五经”等海量诗书典章,因此,能通过预试到江南贡院进入乡试的,极少有“神童”,相反“范进们”倒是常见的。在江南贡院的考生中,曾有年龄最大的考生是广东103岁的陆云丛。而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朝的尹枢,“应试时年已七十有余”。
读完本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你对民间故事很感兴趣,欢迎收藏并订阅
古代高考

以上就是古代的“异地高考”:白居易曾跑到安徽参加科考 清朝竟也有高考移民 在一些地区想考秀才比登天难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35教育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35教育网:www.35shipin.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标签: 高考
与“古代的“异地高考”:白居易曾跑到安徽参加科考 清朝竟也有高考移民 在一些地区想考秀才比登天难”相关推荐
辽宁省朝阳市异地高考有哪些要求
辽宁省朝阳市异地高考有哪些要求

辽宁省朝阳市异地高考有哪些要求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辽宁省参加中考和高考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辽政办发[2012]68号),辽宁省朝阳市异地高考的要求主要是:1、在辽宁省参加高考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非辽宁省户籍在辽宁省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2、凡在辽宁省高中阶段有三年学籍

2024-09-29 21:39:59
浙江参加异地高考有哪些条件?
浙江参加异地高考有哪些条件?

浙江参加异地高考有哪些条件?在浙江参加异地高考的考生有以下两项条件: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通过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或符合浙江省流入地初中升高中条件。进入浙江省高中阶段学校学习,并取得在浙江省完整的高中阶段连续学习经历和学籍,符合浙江省高考报名的其它条件,可就地报名参加高考。报名条件:仍按我省《关于做好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

2024-09-25 15:26:20
异地可以参加高考吗?
异地可以参加高考吗?

异地可以参加高考吗?可以,异地是可以参加高考的。异地参加高考条件:1、要看当事人(孩子)的就读地,是否开通了异地高考政策;2、如果所就读的省份/城市已经开通异地高考政策的,要看当事人及家长是否符合异地高考政策的要求;3、如果以上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就可以异地参加高考;4、当事人及父母可以咨询就读地的教育部门,以对方的答复为准。首先家长要符合条件,学生还要符

2024-09-24 17:34:50
重庆地区比较好的专科有哪些,分数200到300也行那种?
重庆地区比较好的专科有哪些,分数200到300也行那种?

重庆2024高考专科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专科线出炉重庆2024高考专科分数线对于重庆考生来说非常重要,一般来说过了分数线就具备了上专科院校的基本条件。专科录取分数线就像一道门槛,只有达到或超过这个门槛才有资格填报相应的志愿。重庆2024高考专科录取分数线汇总重庆2024高考成绩及分数线公布时间预计为6月25日左右。重庆2024专科分数线一旦公布,小编及时更新。2024重庆高考生过了专科

2024-09-28 03:01:42
异地高考没有社保可以参加吗
异地高考没有社保可以参加吗

异地高考没有社保可以参加吗异地高考没有社保参加要看情况,外地户口高考一般是需要回原籍的。国家高考制度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在户籍也就是户口所在省参加高考,不得到其他的省会城市参加高考。但是如果符合外地高考的条件的,也可以在外进行高考。一、异地高考定义异地高考,指户籍在外地的人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发布于2012年9月1日,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在异地工作时间的推移,其子女在流入

2024-09-24 12:57:32
异地的孩子可以在北京参加高考吗
异地的孩子可以在北京参加高考吗

异地的孩子可以在北京参加高考吗可以,但是有条件。2013年起可以考北京的中专。高中三年都在北京读的,社保都交6年的,2014年及以后可以在北京高考,但只能报大专。大专毕业后可以专升本。至于外地户口想在北京高考且可以报本科大学的,现在还不可以,至少2014年以前都不可以。不过可以先交好社保,孩子先在北京读高中,过几年应该就可以了,因为异地高考是国家发展的趋势。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

2024-10-08 22:53:35
吉林地区可以异地高考吗
吉林地区可以异地高考吗

吉林地区可以异地高考吗可以!2016年,外省籍考生报名须符合以下条件:非随父母户籍迁入我省的考生,户籍迁入我省时间必须是三年以上(2012年12月31日前迁入)。随父母户籍迁入我省的考生,户籍迁入我省时间必须是一年以上(2014年12月31日前迁入)。户籍、学籍(考籍)转入我省并在我省连续就读不足一年的,父母须符合国家和我省军转安置、工作调动(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事管理部门

2024-09-26 17:10:29
学籍在异地,高考时可以回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吗?
学籍在异地,高考时可以回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吗?

学籍在异地,高考时可以回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吗?异地高考政策较为复杂,能否在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并不固定,主要取决于考生的学籍和户籍情况。以湖北省为例,一般情况下,高考报名以户籍为准,考生应在户口所在地报名。然而,特殊情况存在,如父母工作地或考生学籍所在地,考生有可能在非户口所在地的省内县、市参加高考报名。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考生选择在学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即异地高考,通常需要满足严格的条件。

2024-10-05 14:14:42